-
阐明神经元以及神经环路的功能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发能够精确调控特定神经细胞活性的工具,以及能够监测细胞间/内信号的技术,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探索复杂未知的大脑奥秘极为重要。
-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公认的与成瘾有关的脑区,成瘾性药物能够“劫持”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使得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多巴胺能信号增强,释放过量的多巴胺
-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叫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为沟通和社交障碍、重复或者受限的感觉运动行为。除此之外,ASD患者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焦虑、抑郁以及胃肠道和免疫疾病。
-
尽管新冠病毒(SARS-CoV-2)早期大流行的特点是在易感人群中传播,但是由于广泛接种疫苗、自然感染和新变种的出现,SARS-CoV-2的传播动力学已经在大流行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目前而言,SARS-CoV-2在接种疫苗人群中的突破性感染和以前被感染过的人群中再次感染的现象越来越频繁。
-
L型CaV1.2通道在细胞兴奋、增殖、基因表达和肌肉收缩中起关键作用。CaV1.2通道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它们内在的功能耦合能力,例如“合作门控”(cooperative gating)。CaV1.2的这种协同作用导致Ca2+内流放大,这种门控模式能够调节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和动脉肌细胞的功能。在动脉肌细胞中,大约50%的Ca2+内流依赖于CaV1.2的合作门控,这对于动脉功能至关重要,因为Ca2+通过CaV1.2流入,将膜电位的变化与动脉肌细胞收缩耦合,从而影响动脉的直径、血流量和血压。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联合福建师范大学欧阳松应教授和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发表文章。研究以SARS-CoV-2的棘突(Spike, S)蛋白S2亚基中较为保守的HR1结构域为靶点,设计了重组蛋白疫苗HR121。该疫苗在转基因小鼠、金斑仓鼠以及恒河猴体内对SARS-CoV-2及其突变株的感染产生了近乎完全的保护,显示了完美的预防病毒感染和抗肺部炎症作用,并且具备可靠的安全性,有望作为当前以及未来对抗SARS-CoV-2突变的一个有前景的候选疫苗。
-
南方医科大学曹雄教授、冯衍秋教授联合香港大学吴学奎教授发表文章。该研究基于星形胶质细胞钙信号缺失兼具抑郁样表型的Itpr2−/−小鼠,通过整合全脑rsfMRI和细胞特异性的光遗传技术,并结合抑郁症患者的rsfMRI分析,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驱动抑郁相关的大脑功能连接异常的神经环路机制。
-
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在受到伤害感到疼痛时,我们会本能地对它进行揉搓或按摩,以此减轻疼痛程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触摸介导的镇痛,这也是“闸门学说”形成的理论基础。2022年11月16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王帆教授团队观察到小鼠胡须拂动产生触觉信号能够显著缓解面部疼痛,而阻断这一触觉信号传递所依赖的丘脑到桶状皮层(barrel cortex, S1B)环路,则导致该疼痛缓解作用消失。
-
对于大脑中秒尺度的时间感知,我们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10月3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和陈亮团队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团队在时间信息预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在该研究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人脑中28个脑区的电信号,确定时间信息预测的关键脑区为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 VC)。随后作者结合小鼠的光遗传学、在体电生理记录以及行为学等实验,进一步验证并揭示了VC在编码时间预测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机制。
-
糖代谢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2022年10月6日,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杰教授团队发表的文章证实,己糖激酶2(Hexokinase2, HK2)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能量代谢,在小胶质细胞清除病理性的Aβ聚合物和斑块沉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HK2可能是AD治疗的一个关键作用靶点。